中新社厦门12月6日电 (陆逸 黄祥骐)6日,随着一列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从福建厦门驶向俄罗斯莫斯科,厦门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首趟中欧班列正式始发。厦门国际物流港公司董事长沈庆龙介绍,位于货场内的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当天也投入使用,实现了海关监管场与货场同场运营,中欧(厦门)班列将实现“一次性货物集结、一次性海关查验、一次性放行”,实现“零换乘”。
自2015年8月首发以来,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开行1311列、112180个标箱,累计货值48.91亿美元,畅达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成为横贯亚欧大陆的物流新通道,为保障外贸供应链、服务本地产业链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厦门前场铁路大型货场位于厦门五大物流产业聚集区之一的前场物流园区,地处海沧和集美两区间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夹角地带,南临鹰(潭)厦(门)、龙(岩)厦(门)等铁路线,北靠沈海高速公路,紧邻厦门港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在发展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联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沈庆龙说,中欧(厦门)班列实现货物集结报关“零换乘”,不仅能极大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还能进一步优化厦门交通布局,减轻码头交通压力。(完) 【编辑:田博群】
(经济观察)何以解“芯痛”?上海蓄势施展汽车“攻芯计”
中新社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郑莹莹)2023上海市汽车芯片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6日举行,旨在通过上下游共同发力,以整车的“蓬勃”带动芯片的“跟上”。
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和推广量分别位居中国、全球城市的前茅。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在会上介绍,上海已布局8家整车企业、600余家国内外主要零部件企业。今年1月至10月,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3万辆,占全国的14%;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25%。
“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占全球的60%,但新能源汽车的芯片95%要依靠进口。”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6日受访时说。
但“攻芯”难度很大。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副总经理苍学俊表示,汽车芯片不同于消费类电子芯片,它的使用环境比较苛刻,种类非常多,安全要求很高。
因此尽管“国产芯”生产箭在弦上,但在行业里,整车不愿用、前端的芯片设计企业又不愿进入汽车这个行业,造成了产业链上下游中间的“断档”。怎么办?
上海希望发挥整车、零部件企业的终端应用牵引作用,加快汽车芯片装车应用。这首先得从“造”开始,相对而言,汽车芯片产品批量小、难度大,生产起来有困难。这次会上,针对行业急缺,上海出了“三招”。
第一招,上海汽车芯片产业联盟梳理了整车、零部件企业所急需的10款汽车芯片产品,发布“汽车芯片产品攻关榜单”,拟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面向全国遴选优势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第二招,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当天揭牌,这是一个第三方共性技术研究平台,致力于为汽车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工艺协同优化、中试及小批量量产等服务,协助打造高可靠性的汽车芯片产品。简言之,助“造”。
第三招,上海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当天揭牌,致力于为汽车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相关的检测、资质认可服务。这是因为车规级芯片难度大,最后的“把关”必不可少。
上海这么急于“攻芯”,还因为当下的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燃油车需要的芯片相对较少,而新能源汽车所需芯片大为增加。
上海汽车芯片产业联盟秘书长郭奕武在受访时说,随着传统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芯片不可或缺,而且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他指出,上海是汽车产业重镇,聚集了一批汽车整车企业及芯片企业,有基础开展“车芯联动”。
这一“攻芯计”不仅是在上海,还拟推广至长三角。多位受访人士表示,长三角各地优势互补,在汽车芯片领域大有可为。(完) 【编辑:田博群】